好书推荐

2017年度读书前十榜单(二)

2024-05-17   来源:图书馆综合办公室,资源建设部

2017年度读书前十榜单(二)

--(统计截止日期2017年12月25日;摘自豆瓣网)

历史文化

1:《海洋与文明》

2:《邻人》

作者:(美)林肯.佩恩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杨T.格罗斯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从海洋的视角出发,重新讲述世界历史,揭示人们如何通过海洋、河流与湖泊进行交流与互动,以及交换和传播商品、物产与文化。旨在揭示,各个人群、民族、国家与文明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水路通道,在塑造自身文明的同时也在塑造着历史。作者展现了文明的兴衰与海洋之间的联系,引人入胜地叙述了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历程,谱写出一部关于航海者的史诗。

 

 

 

 

内容简介:

1941年的一个夏日,波兰小镇耶德瓦布内中的一半人谋杀了另一半人:所有的犹太男人、女人和儿童,共计1600人,仅7人幸存。镇上的犹太人被棍打、溺毙、烧死,这一系列恶行并非出自抽象的“纳粹”,而是拥有真实面孔和姓名的人们,这些犹太人所熟识的人:他们过去的校友、向他们买牛奶的人、与他们在街上闲聊的人——他们的邻人。

证词、证据,杀人凶手、杀人动机,犹如一本侦探小说,7月那一天发生的事被一步步复原和重构。格罗斯在本书中以“二战”期间的波兰—犹太关系为讨论核心,揭开了人类现代史上公认的受害者波兰人在极端环境下残暴的一面,也引导我们思考普遍潜伏的危险:人类的兽性在何种情况会被激发?为何会有民族之间的仇恨?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民族失败和黑暗的历史?

3:《冰雪王国》

4:《现代主义》

作者:(美)汉普顿塞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

作者:(美)彼得盖伊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内容简介:

1879年7月8日,德隆告别了年轻的妻子,带领美国军舰珍妮特号从旧金山启航了,时逢“北极热 ”,前来送行的人群欢呼雀跃。德隆领导着33人的团队——带着一个年轻国家想要跻身世界强国的远大抱负——深入那些从未有人探索过的海域。

船刚到白令海峡以北,便陷入一块大浮冰中动弹不得。经过两年的困顿航行,船体受损严重,珍妮特号最终葬身北冰洋底。探险队员们彼时身在西伯利亚以北近1000英里的冰盖上,孤立无援,只有三条敞篷船和勉强维持的补给。

他们就这样开始了漫长的、决定命运的冰海远征——历尽艰险,被视为有史以来人类为生存而战的最伟大战斗之一。面对从雪盲症和冻疮到肆虐的寒风暴雪和神秘的冰上迷宫,探险队与疯狂和饥饿搏斗着,孤注一掷地朝西伯利亚海岸行进。

内容简介:

萌发于19世纪中期的现代主义运动是对传统审美的全面反叛,小说、绘画、诗歌、戏剧、音乐、舞蹈、建筑、设计、电影,几乎所有艺术形式皆在这场运动中被彻底颠覆。两百多年来,现代主义余韵未消,当年的文化先锋们仍深刻影响着我们今日的文化生活。

现代主义运动缘何而起?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魅力和能量?在这本关于现代主义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中,彼得·盖伊将“现代主义”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一个个现代主义风格代表人物或一件件名垂艺术史的经典作品,他以波德莱尔为这一波澜壮阔的研究揭开序幕,追溯了现代主义最初如何以革命者的姿态出现于巴黎。随后,马尔克斯的小说、毕加索的绘画、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盖瑞的建筑等轮番出场,盖伊在书中将它们或相互比较,或相互融汇,以博学且风趣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异彩纷呈的盛会,而现代主义发展、壮大直至衰退的过程在其中得以清晰的显现。

5: 《大国的崩溃》

6:《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作者:(美)沙希利浦洛基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作者:郭建龙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内容简介:

1991年苏联的解体无疑是20世纪发生的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作者根据最近解密的老布什总统图书馆的绝密档案,包括总统顾问的备忘录和老布什与世界各国领导人的绝密电话记录,重新解读了那段纷繁复杂的历史。

本书挑战了关于冷战结束的传统观念,揭示了布什政府试图结束冷战、保全苏联作为其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伙伴的复杂游戏。

作者着眼于事件中心的四个人物—乔治·布什、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鲍里斯·叶利钦、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来讲述苏联最后五个月间发生的故事,这五个月改变了苏联的命运和世界的格局。本书作者会多国语言,能够查阅英语、俄语、波兰语、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的文献,这让他能够站在一个特殊的立场来呈现一个关于苏联解体的全新的、戏剧性的故事。

内容简介:

“国富”一定“民强”?帝国“盛极而衰背后的历史逻辑到底是什么?

以故事的方式诠释中国历代财政制度之得失,拨开两千余年帝国制度的迷雾,把握王侯将相之外更深层的历史脉络。

本书作者以中国历代王朝为经,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为纬,上至秦汉,下至晚清,详细梳理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制度之流变,分析历代财政制度之得失,力图从田赋制度、货币制度、官营经济三方面说明中国传统政治之兴衰与帝国财政状况密切相关。

 

7:《活着回来的男人》

8:《我在故宫修文物》

作者:(日)小熊英二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

作者:萧寒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活着回来的男人》是第一部以普通人的视角记述二战前后日本生活史的著作。

书中主人公小熊谦二(作者的父亲),出生于1925年,十九岁被征兵送往中国东北,后遭苏联拘留于战俘营,在严酷的西伯利亚劳动了三年。活着返回日本后,谦二在不断更换工作时,染上当时视为绝症的肺结核。从二十五岁到三十岁,人生最失落的光景在疗养所中孤独地度过。失去半边肺叶的谦二,以三十岁“高龄”重归社会,幸而赶上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浪潮,得以从“下层的下层”爬到“下层的中层”。升为银发族后,他甚至与身在中国延边的“原朝鲜日本兵”吴雄根共同成为原告,向日本政府发起战后诉讼赔偿。作者以平实的叙事和开阔的视角记录了自己的父亲作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生命轨迹,同时融入同时期的经济、政策、法制等状况,形成了一部“活生生的二十世纪史”。

 

 内容简介:

《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了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他们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却始终不为人知。书中以口述的形式撰写了12位顶级文物修复师的对历史、对人生的回顾和感悟,同时也是一本故宫几百年文物修复历史的缩影。

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一群身怀绝技、妙手回春的文 物修复师,默默地固守“冷宫”一隅,日复一日地打理着价值连城的“国宝”。他们是故宫里的钟表匠、青铜匠、摹画工、木器工、漆器工……他们一代一代薪火相传,是故宫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宫墙外的世界斗转星移,宫墙内的他们却要用几年的时间摩挲同一件文物。一座宫廷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要拼接完整;一副古画揭一两个月;一幅画临摹耗时几年到几十年……他们用自己的一辈子来诠释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择一事,终一生”的牢固信仰。

他们或许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身上还留着浓重的匠人气息,他们离开故宫,和普通人也没有区别,他们用一辈子医治历代大师被岁月腐蚀的作品,最后,他们将自己的痕迹抹去。他们在故宫修文物,也修了浮躁的人心,修了我们的欲望,还有我们自以为是的价值标准,这也许是本书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9:《海盗奇谭》

10:《中国1945》

作者:盛文强

出版社:中心出版集团

作者:(美)理查德伯恩斯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中国海盗是被历史忽略的一群漫游者。他们曾逡巡在漫长的海岸线,乘潮水上下,他们曾一度强大到不可战胜,令西方殖民者也望风披靡,最终却销声匿迹。海疆是传奇的渊薮,作者从文献中打捞出海盗故事的碎片,杂取古代志怪、野史、方志等文本的体例进行重构,篇末则有来自古籍中的引文作为注解。古籍秘本的佐证,与正文的文学想象互为表里,共同拼贴为怪诞不经的海盗奇谭。

内容简介:

194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最终胜利之年,也是中国国内政治形势风云变幻的一年。对日作战的胜利并没有给中国带来最终的和平,内战的阴影开始在中国上空笼罩,原本就复杂的国共两党关系更因美国和苏联的介入而增加了更多变数。《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作者理查德伯恩斯坦用引人入胜的笔调描述了这个美国与中国关系的转折之年,他认为,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不仅彻底改变了中美之间的关系,也永远地改变了东西方关系的走向。

在《中国1945》一书中,作者从1944年年底至1945年年初的畹町战役写起,然后回顾了中国在二战中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接着对二战中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及变化、中国通们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建议及争论等诸多内容进行了考察,讲述了有关1945年所发生的急剧变化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精辟地分析了其中纷繁杂乱的构成要素,如美国外交官、军事领导人和舆论制造者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为影响中国未来走向的各种力量之间的交锋,等等。作者,在1945年所发生的事情,不仅彻底改变了中美之间的关系,也永远地改变了东西方关系的走向。

社科心理

1: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2:《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作者:(美)汉娜阿伦特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周学光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

 ●汉娜阿伦特极具争议性的著作,对纳粹統治德國時期犹太政策进行全面总结,提出著名的“平庸的恶”概念,引发西方思想界长达五十年的争论

●详细记录纳粹“战犯”庭审全过程,还原历史现场,探讨战后审判的合法性

●特别收录阿伦特德文版自序与德国史学巨擘汉斯·蒙森导读

1960年,以色列當局將阿道夫艾希曼從阿根廷綁架到以色列。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納粹前官員、“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审判”。汉娜阿伦特就这场“审判”为《纽约客》写了五篇报告,后集结成书。

内容简介:

关于中国国家的治理逻辑,本书主要沿着两条脉络进行探讨:一是中央权威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体现在各级政府体制的制度设施和行为方式;一是国家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这体现在国家与社会群体的相互影响上。本书从学术上推进了当前国内的国家治理研究,并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可以参照 的研究路径和视角。

3: 《谁在世界中心》

4:《幸福课》

作者:温骏轩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作者:陈海贤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放眼世界,博弈是永恒的主题,但每个时代的大国博弈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天涯论坛国际观察代表人物温骏轩历时8年,以地理环境为切入点,以地图为工具,从地缘视角探讨了中国崛起路线。在地域上,他形象生动地解析了欧洲、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区域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关系;从时间上 ,他回顾了世界的历史,探讨了文明兴衰、民族兴亡的规律,为我们了解当今世界大国格局和未来国际趋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视野。

 

 

内容简介:

 10个有关成长的经典心理学问题深度探讨、12封咨询者来信与温暖解答,作者带领我们一起穿越内心的匮乏与不安,学会与自我和解。

为什么活在当下的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不满,越来越难感受到幸福?为什么会有自卑、焦虑、匮乏、敏感、拖延等等一系列的困惑?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越来越自我苛责,越来越难以接纳自我。其实真正的进步不是那么焦虑的自我怀疑,而是带着自我接纳体会进步的喜悦;真正的进步不是被对自己的不满和焦虑驱赶着,而是被美好目标吸引着;真正的进步都不那么着急,我们默默努力耕种,耐心等着它开花结果。如果我们真有病,我们也是带着症状投入地生活,相信成长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就像,如果把追求幸福比喻为登山,登顶只是瞬间的事,而攀爬的过程却艰辛而漫长。我正爬我的山,你也有你的山要爬。有时候,你爬的那座山,我恰好也爬过。有时候你爬的那座山,我虽然没爬过,但从我所在的地方望过去,能够看到你攀爬的山上,哪里有路,哪里有坑。我想指给你看。

5: 《知觉之门》

6:《群居的艺术》

作者:(英)阿道司赫胥黎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

    文书局

 作者:辉格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阿道斯·赫胥黎晚年时应朋友之邀,亲自尝试了从一种名为佩奥特的仙人掌中提取出的活性成分——麦司卡林,并且导致了诸多幻觉的出现。同时,赫胥黎的朋友以及妻子也在旁录下了整个过程。事后,经历过幻象的赫胥黎内心无法平静,便根据脑海中的种种回忆,以及重听录音中自己的喃喃细语,再加上自己对于幻觉的种种思考,写下了《知觉之门》一书,并在之后又写作了它的续篇《天堂与地狱》。两篇上下呼应,借着对幻觉的解读,探讨了超越整个时代的终极问题:人脑究竟有没有极限?当利用外部因素打开大脑紧锁的神秘之门,人会不会成为无限?——“清除一切迷障,知觉之门将开,万物显出本相:如其所是,绵延无止。”

内容简介:

 人类之强大,端赖于我们身披着一套厚重的文化铠甲,每副铠甲都是为适应特定生态位而特制的,当个人离开他熟悉的自然或社会环境时,这套铠甲就很大程度上作废了,甚至成为累赘,此时他就变得异常脆弱无助,就像一只丢失了海螺壳的寄居蟹,拖着柔软腹部蹒跚于沙滩,随时可能被海鸥吃掉。

这套铠甲不仅包括针对特定自然环境的生存技能,也包括有关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社会技能和社会规范,以及为自己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资本(家人、亲属、朋友、宗族、师傅、恩主、盟友等),前者同样是文化特异的,后者则专属于个人或家族,离开这些,个人将完全丧失安全感。

7: 《记忆的性别》

8:《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

作者:(美)贺萧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 [瑞士] 伊夫·博萨尔特

出版社:民主与建

        设出版社

 

 

内容简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化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后世著作也对此多有研究论述。然而,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却对此鲜有发声。本书开创性地从性别研究和集体记忆的角度切入了中国当代史研究。作者用历时15年收集的口述史资料,向我们描述了陕西省某农村的72位老年妇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生变迁。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被访者的人生故事,作者从女性视角出发,记载了农村社会变迁对于妇女生活产生的影响。作者让我们看到,在集体化的过程中,中国农村女性突破了小家庭的范畴,再次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不少女性通过扫盲,获得初步知识文化,甚至获得成为农村助产士的工作机会。也有不少农村女性在集体化过程中,突破家务劳动的小圈子,进入集体劳动过程,甚至成为劳动模范,在其中获得自尊与自信的提升。集体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男女平等,提升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作者通过性别差异这个权力轴线,切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探讨了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性别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著作通过女性视角,丰富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客观地认识那一段历史。

内容简介:

 假设你在桥上,目睹电车即将撞上轨道上的五个人,拯救他们的唯一办法,就是把站在你身旁的一个人推下去,你会怎么选择?

假设博物馆里每一幅画都是相同的红色画布,只有画名和简介不同,策展人说每幅画想传达的意念也有所不同,你可以要求退钱吗?

假设村里的理发师只能帮不自己刮胡子的村民刮胡子,不能帮会自己刮胡子的村民刮胡子,他自己的胡子要由谁来帮他刮?

以上问题都是哲学家精心设计的“思想实验”,因为哲学无法用科学实验来检验其正确性,于是哲学家在脑中设计出具体的假设情境,测试哲学理论是否符合我们对于相关概念的理解,以找出人生根本问题的答案。苏格拉底、柏拉图、萨特、加缪、尼采……众多伟大的哲学家都曾设计过思想实验。新锐哲学家伊夫博萨尔特精选其中最经典的55则,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加以阐述、推演,引领读者探讨最令人彷徨的人生11大主题。 

9: 《慈悲与玫瑰》

10:《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作者:熊培云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KnowYourself主创们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写给孤军奋战者的书。它着重从个体的角度探讨美好人生与美好社会的可能性。

面对来自国家与社会的双重重轧,作者分析了“无私心即无公德”“悲观的理性”“不完整的慈悲”“半数人暴政”,并对时兴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等概念提出批评。

作者相信美的激情是人神性的基础。在有关苦难与荒诞的态度上,本书对个体的境遇充满了温柔的同情。欢乐与痛苦都是人命运花园中的一草一木,有着相同的重量。

在这里,西西弗斯式徒劳是幸福的。当活着的人看见活着,他推动的不只是大地上的石头,更是天空中的玫瑰。

而真正的慈悲,除了面向众生的牺牲,也包括对自我的成全。

 

内容简介:

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个性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成因?

恋爱关系中有怎样的心理机制?

那些你在困惑时向自己提出的疑问,都可能在这本心理学科普书中,找到答案。

直面真实,永远是改变的第一步。

为什么说原生家庭不是决定人格的唯一因素?

父亲在家庭中的投入,如何影响我们的一生?

是什么决定了我们在感情中的表现?

内向是一种性格缺陷吗?

明知自律有益,为什么总是做不到?

为什么经常感到空虚?

于千万人之中,真的存在一个“对”的人吗?

分手后,应不应该迅速开始新恋情?

……

探讨原生家庭、亲密关系、心理困境;

关于完美主义、自卑情结、性格内向、反弹式关系、恐婚……

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生命中的疑问与困惑。

看清它们,接纳自己,再大步向前。

艺术生活

1:《荒野之歌》

2:《纽约无人是客》

作者:(英)罗莎蒙德·基德曼·考克斯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沈辛成

出版社:中西书局

 

 

内容简介:

本书呈现的是野生生物摄影中的

顶尖之作,它们来自十位自然摄影大师。每位摄影师都曾赢得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的冠军。迄今为止,这项比赛已经举办了52届,目的是“为了鼓励野生生物摄影师们的工作,加强野生生物摄 影的声望”以及“希望通过让大众的人群关心动物,关心自然保护这个重要的话题,最终使这些奖项能够惠及动物本身”。

本书每一章都展示一位自然摄影大师的十张代表作,配有文字讲述他的拍摄手法、灵感来源和拍摄目的。摄影师撰写的图片说明阐释这些照片对摄影师的重要意义,揭露作品背后的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在纽约实地踏访数十家博物馆并进行深入了解后,对纽约博物馆展示特色、专业内涵、设计匠心及观众体验等进行多维度评价的作品。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博物馆导览手册,而是基于作者的个人经历和专业背景,试图阐释纽约这个五方杂处、光怪陆离却又独具特色的国际大都会的底色。全书行文从容,图文并茂,兼具知识性、实用性和可读性,无论是否去过纽约,它都会在流畅的阅读之后,带给你充足的知识与细节,同时也带给你深深的思索。

 

3:《当喵星人有了门牌号》

4:《四季啊,慢慢走》

作者:李青菜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年高

出版社: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内容简介:

猫族为什么迷人呢,他们长着小孩儿一样圆溜溜的双眸,纯净迷茫,无知而好奇,不讲道理;脸颊上长着胡子,像个固执的老人,什么都听不进去;身材像女人般曲线玲珑,熟谙瑜伽各种体式,精通古老的媚术;迈着优雅的猫步,又能像男人一样挥舞利爪,撕咬猎物。

他们总是终日睡着,爬起来伸个懒 腰,您就巴结着送上美餐;他们喵一声,整个世界就美爆了——建金字塔那伙人把猫当作神明供奉也不无道理。

当一群流浪猫定居在“昌平国”,李青菜用妙趣横生、轻巧俏皮的文字和几乎零距离拍摄的猫咪萌图真实记录了他们独立、自由、跌宕起伏的真实生活。

春夏秋冬又一年,刺猬咳着爬进树丛,忆郭和黄贰在蔷薇花下围观大马蜂,小健和小黑鱼化敌为友耳鬓厮磨,一拨一拨的小奶猫长成大猫,也许进入家庭,也许继续流浪。猫的世界惊鸿一瞥,感谢他们像精灵一样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陪伴我们。

内容简介:

手绘山野城市,感受自然之光

国内第一本华北地区全年植物和物候的自然笔记,用文字与绘画记录北京一年四季中一百多种最具代表性的植物,细致而系统地展示了华北地区的植物特色和令人心动的自然世界。年高对身边的自然怀有深刻的热情与兴趣,从身边城市的一草一木,到偏僻山野里不为人知的野花野草,无一不顺应自然的内在节奏,记录成一张丰富细密的生态网。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一样驻足观察,感受到自然抚慰人心的力量。

 

5:《我的爱情生活》

6:《决斗写真论》

作者:(日)荒木经惟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作者:(日)筱山纪信

      (日)中平卓马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东京日和》姊妹篇,著名日本摄影师之妻荒木阳子的爱之随笔。在书中,阳子以前所未有的坦率,向我们讲述了她和丈夫荒木从初识相恋到步入婚姻,执手相知的点点滴滴。

作为行走的目光收割机,荒木经惟一直是个谜一样的人物。而在阳子笔下,一切却简单而纯粹。她和丈夫始终在用不同的方式,发掘、体认着最亲近的彼此。无论哪个荒木,从一开始,都是她始终深爱的敏感纯真的男人。

《我的爱情生活》将带大家穿过《东京日和》的感伤,在阳子温情的记录与荒木安静的光影中,踏过他们的二十年岁月,见证这对叛逆夫妇最触动人心的真实故事。

 

 

内容简介:

1976 年,知名摄影杂志《朝日相机》,邀请从事评论并宣布放弃摄影的中平卓马和声势如日中天的摄影家筱山纪信合开专栏。由筱山提供摄影作品和引言,中平则撰写深刻而尖锐的评论文字,《决斗写真论》于焉诞生。一年中,两人透过家、晴天、寺、街区、旅途、印度、工作、风、妻、平日、插曲 、巴黎与明星这13个主题,对“摄影是什么?”“观看是什么?”“摄影的行为是什么?”“摄影家又是什么?”等相关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思索。

中平大学时学习西班牙语,对哲学、美学理论以及语言学有浓厚兴趣,他的评论文字赤裸、尖锐充满了思辨性,强调以摄影行为来探索“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至今读来依然前卫。筱山纪信是日本少有的在商业和艺术领域都获得认可的摄影师。他为众多时尚杂志拍摄艺人写真,同时,以稳健而冷静的镜头拍摄大量艺术写真,记录旅途和静物。迥然不同的两人碰撞出的火花给彼此和摄影都带来了更多可能。

7: 《疯狂艺术史:从达芬奇到伦勃朗

8:《日本料理神髓》

作者:(塞尔维亚)格拉迪米尔·斯穆贾/伊万娜·斯穆贾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日)小山裕久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从拉斯科洞穴到西斯廷教堂,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到巴洛克时期的阿姆斯特丹,这一部图像小说杰作邀请您追随一条神秘的红线,进行一场目眩神迷的艺术之旅,带领您与艺术大师来一次亲密的邂逅,从而引导您重新解读艺术史上最伟大的大师们。格拉迪米尔的精湛技法和渊博学识令人惊叹不已。在他笔下,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丢勒、布吕盖尔、鲁本斯、委拉斯凯兹、埃尔·格列柯、伦勃朗和维米尔这些大师们向我们揭示了他们创作才能背后的玄机,在我们眼前再现他们最知名的那些画作,揭示这些作品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

内容简介:

 分辨每一条鲣鱼、每一锅高汤的不同滋味,修炼可以锁住食材切口水分的刀工,烤出外皮酥脆、肉质软嫩鲜甜的香鱼,寻找能够带出食材原味的微妙酸度,表达白饭的乐趣,等待柿子最美味的时刻来临,让菜单成为令人喜悦的安排…日本料理的神髓究竟是什么?以日本美食征服世界味蕾,坐拥东京米其林指南“一门天下”盛誉的传奇料理人小山裕久,用他从业三十年的经验和热情娓娓讲述——美味的顶点只在一瞬间,而料理人的毕生追求,就是让这个瞬间在客人的口中绽放。

9:《音乐即自由》

10:《脸的历史》

作者:(日)坂本龙一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作者:(德)汉斯·贝尔廷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日本著名音乐大师坂本龙一唯一口述自传。幼时的坂本龙一,因为饲养小白兔而作的一曲《小兔之歌》,使他第一次强烈地体会到音乐带来的喜悦。青年时,他是一名彻头彻尾的“愤青”,罢课抗议、游行示威,但也迷恋于德彪西、贝多芬、披头士,并潜心阅读黑格尔、胡塞尔、德里达等。期间,他 曾一度拒绝学习钢琴,正因为这次“拒绝”带来的空虚,使他察觉到“自己原来是如此喜爱音乐啊”,音乐使他自由。此后,他真正开启了自己的音乐人生,凭借《末代皇帝》的配乐,他登顶国际舞台赢得盛誉……在口述中,坂本龙一不断俯瞰自己迄今为止的生命,以期看清现在的自我。书中还穿插着他不同时期的照片50余幅,展现了这位音乐大师充满魅力的人生历程。

内容简介:

当人出现在图像中时,人脸总是成为图像的中心。而与此同时,脸却仍以其特有的鲜活和生动,与一切将其固化为图像的尝试相对抗。在这部前所未有的《脸的历史》中,作者汉斯·贝尔廷探讨了脸和图像之间的这种张力。

本书从石器时代最初的面具开始,以现代大众传媒制造的脸为终点。汉斯·贝尔廷在宗教面具、舞台面具与演员的脸部表情、欧洲肖像绘画、摄影、电影、当代艺术中,发现了种种企图征服脸的尝试。而由于脸和人的自我都是一种鲜活的存在,这些尝试无一不以失败告终。生命不断地进入图像,最终却与一切再现规范和阐释标准相对抗。甚至近代欧洲的肖像绘画所生产出的也大多只是一些面具。电影虽然以无可比拟的私密性对人脸进行了展现,但这种将人类第一次真正付诸画面的诉求也宣告失败。

本书充满了打破流行观点的真知灼见,是对漫长历史中诞生的人类自画像的一次引人入胜的探索。